牛大姐:我觉得老刘身上的毛病不少,突出的一点就是爱占小便宜。
老刘:我也说一条,老牛这个人啊,一向是马列主义对人,乌鸦落在猪身上,光看见别人黑。
牛大姐:哎呦我说老刘你这心眼太小了,有时候还比较自私。小于吧那不客气的说就是低级趣味,对年轻女同志和对岁数大点的女同志不能一视同仁。
于德利:我觉得牛大姐绝不光是看不到自个儿黑的问题,她把自己看成一朵花似的,确实属于那种啊,既不能客观地对待别人,也不能客观地对待她自己的一种典型。
葛玲:不要急不要吵不要人身攻击嘛。

1991年12月,一部反映90年代白领生活的室内喜剧《编辑部的故事》在北京电视台首播。
当年播映的时候,万人空巷。
该剧虚拟了一本杂志《人间指南》,每个故事都是真材实料的鸡汤。堪称“治愈系鼻祖”。
其中六位主人公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闲聊的对象。每集一个小故事的模式虽然在现在不足为奇,但是在那个时代,可谓是特立独行,想法大胆。
那么这个第一位吃螃蟹的人是谁呢?
《甄嬛传》《金婚》等让郑晓龙成为了中国影视中必不可少的一环。
而鲜为人知的是,在当年中国第一部室内电视剧《渴望》中

对于20多年前的情景喜剧,不仅仅要按内心的眼光来评分,也要把它放进时代的背景考虑。如果只关注情节编排和画面效果,那么久远一些的经典,也会貌似不堪。
从编导到导演再到各位主角,都是一等一的大腕儿!这样的配合,以后几乎就不可能再有了。
故事的内容当然是和那个年代紧密相关的,很多用词,场景在今天看来,肯定是脱节了,然而,要想知道20年前的社会,那个社会的热点和文化,这里的编辑部,就是一面最好的镜子。
说实话,这句看了几集就先没看了,最近下载了各国的电视剧电影之类的,又不知道看什么好。还是早点休息啦!

作为记者,没有调查清楚情况,就把别人登报批判。这剧情没问题,社会中确实有。但是发现了自己误会了男方,三个人去男方家里,我的天啊,葛玲,对男的那态度,是道歉的态度?是审犯人的态度!是我来你家,你不笑脸相迎就是你不对的态度。是我问你话,你不回我就是你欠骂的态度。就这种剧情?这剧能值9分?根本不合逻辑

最近老是怀旧,再加上朋友之间一说,又把以前的老片子翻出来看看,看完了再看看时下的电视节目,实在是堵得慌。
我不是很明白,现在这个社会,难道就不能说点真话,难道就不能通过适当的讽刺来揭露社会的不合理的地方?中国就真的需要大家每天歌功颂德,刨坟掘墓去找千秋万代的盛世题材,抑或是找一些一夜暴富的傻孩子坐在一块儿神侃,把大家引入钱财和享乐365*24围绕在你身边的物质极乐世界而忘了现实,忘了社会责任,这样就社会进步了,科学发展了?
可能这年月,还是当个傻波依比较踏实~~
编辑部的故事:我怀念的是无话不说
转载请注明网址: https://www.szxpa.cn/a/kandianying-50258.html